范文题目
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翻译硕士真题
1.阅读材料:
狄更斯名著《双城记》的开头有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 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 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 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2.答题说明:请根据这段话,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陈述并论证你个人的观点。
3.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证严谨,言简意赅,有一定文采。使用其他文体不给分。
构思谋篇
材料作文的写作的前提是立意,也就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来。
分析这则材料,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最好的”——“最坏的”,“智慧的”——“愚蠢的”,“信仰的”——“怀疑的”,“光明的” —— “黑暗的”,“希望之春” ——“失望之冬”,“有着各样事物”——“一无所有”,“直登天堂”——“直下地狱,’。这是 几组反义词,而这几组反义词都是用来修饰同一个事物。也就是说,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 性,不同的心态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参考范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黑夜呈现给我们的是恐惧与绝望,然而这黑暗正是为了明亮我们的双眼,这不是灭亡 而是生的希望;落花留给人们的是哀思与凋落,然而凋落正是为了来年的繁茂,这不是无 情而是护花的努力。人生就像花朵,有时开,有时败,有时微笑,有时低头不语。
烈日里的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一摇。一个旅人说:“哎 呀,大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 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有不 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做了一千多次实验,进有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却 自豪地说:“我已发现了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智 慧,真让人拍案叫绝。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爱迪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吗?
换个角度,我们要有推翻成见的勇气和别出心裁的智慧。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所有 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固执地把它横向切开了,于是,她闪 亮的大眼睛发现了苹果里的“星星”!正是因为孩子们的“无知”才造就了他们独具慧 眼,才使他们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和热情。于是儿童有时让人敬畏。
世界这么大,睁大我们的眼睛,用单纯而善感的心灵,用宁静平和的呼吸,去感受世 界的多姿多彩。用孩子般的热情与好奇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铣。换个角度,生命会展现另 一种美。
冬天,一片衰败的景象,干枯的枝干与夏日那饱满的浓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沉闷、 凋谢,和夏日的鸟语花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是悲观者对冬天的感悟。而乐观者带 上透视镜,去领悟冬天展示给我们的生机,去感悟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命力。
在厚厚的落叶下,冰冷的泥土里,那繁密的根系依然存活着,正在努力收集着来自四 面八方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储存着能量,上面的枯草是它最忠实的保护伞,为它抵御着寒 冷和冰雪的袭击。
枯萎的花瓣和落地的千枝将自己最后的能量渗进泥土,传给了根部,将自己今世的生 命奉献给了来年的缤纷,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冰雪覆盖了整个大地,悄然无声。雪花放弃了自己的多姿,化作雪水为每一寸干渴^的土地送去冬天最可责的礼物。孩子们的笑声打破了雪地的宁静,五彩的棉衣是冬天最亮丽的风景。
地下的活动原来如此精彩,这一切能量的传送、生命的延续正在地下激烈地进行着; 而人们只看见了它表面的衰败。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冬天,它不再是休眠而是孕育新的生 命;不是沉闷而是无声的生机;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生命的地下延续。
转换视角、互相包容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为人们消除 猜忌、搭建信任之桥,它可以为深处绝境的人开辟新生的道路。换一种角度去对待身边的 事物,生活不就需要我们这种思维转换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冬 天里的一缕阳光,黑夜里的一丝光明,它会给你更多的惊喜。冬天在此,春天还会远吗?
范文赏析
此文写作思路十分清晰,处处切题,时时扣题,行文首尾呼应,段落安排合理,句子 衔接紧密,语言流畅自如,传递出作者对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性,不同的心态能看到不同 的风景的感悟。文辞优美,附丽于厚重的内容,又与内容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