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高法再次通过个案提审,剑指恶意虚假诉讼。2月26日,大法官江必新赴厦门再审宣判了一起民间借贷案,在纠偏原审判决后,合议庭还对恶意诉讼的出借人作出民事制裁:罚款8万元。
【新闻】
请看《中国日报》的报道
BEIJING - The third circuit court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SPC) imposed a 80,000 yuan fine (about $12,680) for malicious litigation on a case concerning a private lending dispute, the SPC said Monday.
北京消息,最高法院周一表示,最高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对一起涉及民间借贷纠纷的恶意诉讼罚款8万元。
【讲解】
malicious litigation是恶意诉讼。
这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private lending dispute)。2014年,因合作购买房产所需,泛华公司、林某某向洪某某借款并合作成立(establish)元华公司,并由洪某某代持公司90%的股权(stock rights)。同年3月,洪某某以投资款名义向元华公司转账支付3000万元。
2015年4月,洪某某向厦门中院提起诉讼(file a lawsuit),要求林某某、泛华公司清偿(pay back)3000万元借款本息(principal and interest)及洪某某为此支出的律师费37.58万元,元华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经法院审理,一、二审(the first and second trials)法院均判决支持了洪某某的诉讼请求(claim)。林某某不服,向最高法院申请再审(retrial)。
历经近三个小时庭审,合议庭查明,洪某某以对元华公司投资(investment)的名义向泛华公司、林某某出借款项后,又将上述款项中的绝大部分从元华公司转入(transfer)其投资的公司及其个人账户(account),并隐匿相关证据。合议庭对恶意诉讼的出借人(lender)作出民事制裁:罚款8万元。林某某和泛华公司不再承担还款(repayment)责任。
审判长江必新说,出借人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breach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隐匿证据(hidden relevant evidence),违反了《民事诉讼法》(Civil Procedure Law)。
江必新指出,近年来,部分当事人通过捏造事实(fabricate information)、伪造或隐匿证据(falsify or hide evidence)、恶意串通等手段提起诉讼,意图通过诉讼牟取非法利益,此类行为不仅损害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hur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ther parties),而且严重扰乱诉讼秩序(disturb litigation procedures),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impair judicial authority and credibility),应当依法给予制裁(punish)。
可可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