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加入留学大军,低龄留学日渐成为主流,那么申请美国本科并不是一蹴而就,在申请美国名校过程中,学生必须攻克SAT考试,那么如何在SAT备考时突破自我呢?
许多中国高中生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就读美国名校——徜徉在常青藤大学优美的校园里,游走于斯坦福大学迷人的塔楼间,沉醉在杜克大学雄伟的哥特建筑中……但是在通往美国名校的路途上,学生必须逾越一道艰难的屏障——SAT考试。
在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眼中,参加SAT考试对于中国考生似乎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最近进行的一项对500名赴美就读大学的中国高中生的连续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面对SAT考试普遍存在 “先天”不足,但同时也具备一些极为明显的优势。
就其“先天”不足而言,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中国学生不能有效理解美国文化在SAT考试中的作用,换言之,美国文化问题几乎是SAT中国考生(无论他最终是否能成功赴美)最主要的丢分点,这也是限制中国考生分数不能突破2000分最主要的原因——而在此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从未引起过中国学生、家长或者校方的充分重视。中国的SAT培训现状是,教师往往注重教授学生应试技巧,而非能力培养,对学生的美国文化 “软肋”更是“视而不见”,教学方案治标不治本,导致学生在成绩提升面临瓶颈时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说到美国文化问题,我们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political correctness”是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思潮,它的字面意思是“政治正确性”,特指在言谈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对某些族群歧视的字眼。SAT 考试中的所有题目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也许中国学生都知道称呼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为“非洲裔美国总统”要比称呼他为“黑人总统”更合适,但有更多的“政治正确性”话题在中国学生眼中并不敏感。例如,美国文学作品《飘》在中国深受人们喜爱,许多中国女孩子将自己的英文名字叫做Scarlett(斯嘉丽——《飘》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然而这部看上去凄美动人的爱情作品却因为对美国蓄奴时期黑奴开心工作、愉悦生活场景的大段描写而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反感和谴责。中国学生在SAT阅读考试中遇到对《飘》批判的文章时往往感到非常不解,而对于绝大多数美国学生而言,看到《飘》这个题目就会马上意识到文章的批判意图。
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在SAT考试中并非一无是处,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在SAT写作考试中观点更加鲜明,这也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其次,中国的中学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在SAT的词汇积累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当然,中国学生扎实的数学功底使其在SAT数学考试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高分,其数学平均分数比美国学生要高出200分以上,这是美国同龄人望尘莫及的。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SAT考试取得2000分以上的主要障碍正是文化上的差异。LHM的统计显示,仅仅通过对不超过六类主题、38个事件、30个人物和66个策略的把握,学生就可以基本掌握美国文化的框架。这意味着,中国高中生只需要对自己备战SAT考试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时间分配策略,就可以轻松拿到2000—2400分的SAT成绩。只要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自身在数学方面的优势,又学会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解题,就一定能在通往美国名校的道路上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