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记忆,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
人脑所记忆的东西,会被逐渐淡忘。记忆得越肤浅,淡忘得越快;记忆得越深刻,淡忘得越慢。当淡忘所需要的时间达到比余寿还长时,就终生不忘了。
淡忘与时间有关。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十年内不与任何同学来往,他会把许多同学的名字忘掉。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在五年之内不读书、不看报、不写字,便会提笔忘字。据报载:一个50年代末期从监狱中逃出而隐居深山的男人,30年后人们发现他时,他连最简单的话都不会说了。
记忆的深浅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重复的次数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每周一歌或电视剧插曲,刚听第一遍时感到陌生,然而一周下来,便基本会唱了。
重复是记忆之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
刚接受新知识时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这就像没有闸的汽车,一直爬到坡顶才能站稳,半坡上熄火就容易溜下来。重复好像发动机,应该把记忆的载重车推上有利于保持信息的“坡顶”再暂告歇息。
巩固知识也需要重复,复习的本身就是重复。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人曾根据复习次数、时间间隔、淡忘速度三者关系画了一条记忆曲线。这条曲线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重复的次数越多,忘得越慢;二是遗忘的速度并不简单地与时间间隔成正比,而是先快后慢。关于后一点,德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用记无意义音节的方法进行过研究。他发现,熟记之后仅过一个小时,就忘记了56%,两天后又忘记了16%,此后遗忘的速度就大幅度放慢,6天后虽然还有遗忘,但仅继续遗忘3%。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他记忆容量大,准确度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得法。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林亭即顾炎武。
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喜欢搞临阵磨枪,这样突击学习的知识多达不到永久记忆的目的,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就像狗熊掰棒子,虽然掰得很多,但最后所剩无几。科学的做法是:对于基础性的、必须内储的知识,尽量早日融会贯通,并适时安排复习;对临时应付性的、没有必要长期内储的知识搞临阵磨枪。
还有许多同学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有一种惰性,知新时便忘记了温故;复习某一门课程时,便把其他课程忘在一边。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这是因为,当你专注于复习或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其他课程的内容因搁置太久而几乎忘光了,再复习时不免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如果适时安排复习,则既省时又省力。复习就像打扫覆在记忆上的灰尘一样,灰尘很少时,一吹即掉;灰尘很多时,虽用水洗也难见本色。科学的做法是:各科知识学习齐头并进,复习也齐头并进。在复习时,第一遍先粗线条地记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系统归纳,使之网络化,并记忆在头脑里;第二遍做书中的例题,做完后与书上的题相对照,力争“一步不少,一字不落”;第三遍做书上的习题,达到一看即懂的程度。此后,再去选做一些参考书上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