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科学美国人——60秒科学。我是克里斯托弗·因塔利亚塔。
(扳指关节的声音)
这是扳指关节的声音。你可能不在意这种声音,也可能会鄙视这样的声音。或者你可以研究这种响声。
几年前,威尼·苏加在巴黎郊外的法国理工学院攻读生物力学课程。他当时在寻找完美的研究课题。
“尽管他们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可是我还没找到既实用又能在课堂框架内完成的课题。当时我很沮丧,有一天我在扳指关节时意识到,‘哈,那很有意思。'”
一个研究课题就这么诞生了:扳指关节的物理学原理。这实际上是一项严肃的科学调查。早在1971年,科学家就已经了解了扳指关节的原理:指关节周围液体中的气泡破裂发出响声。
(响声)
或者这是他们以前的想法,因为在2015年,在对扳响后的指关节进行核磁共振可视化处理之后,人们对这种解释提出了质疑。
(响声)
事实上,指关节扳响后气泡依然存在。整个过程发生得太快,以致于影像技术无法实时显示,我们要以每秒1200帧的速度进行拍摄,这一速度比市面上最好的X光机和核磁共振仪器快10倍。“那时我们意识到,一种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声音的来源。”
因此,苏加和同事阿卜杜勒·巴拉卡特利用数学模型发现,气泡局部坍塌就能产生同样大小的响声,这也许可以解释2015年研究人员在关节响后仍能看到气泡的原因。详细情况发表在《科学报告》期刊上。
他们认为,需要对爆裂前和爆裂后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建模,这样他们才有自信真正揭开扳响指关节之谜。
(更多响声)
谢谢大家收听科学美国人——60秒科学。我是克里斯托弗·因塔利亚塔。
译文为可可英语翻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