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文1】
永 远 的 乔 治
乔治•哈里森绝非世界上最伟大的吉他手、歌手或是歌曲作者,但他在甲壳虫乐队绝佳的四人组合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约翰•列侬富于反叛精神的微笑或是保罗•麦卡特尼的一双大眼睛一样。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表情严肃的乐师,当约翰和保罗面对麦克风激情演唱的时候,他用和谐的乐曲予以伴奏。为乔治喝彩的甲壳虫歌迷虽然不多,却是好奇而忠实的一族。
1958年,15岁的哈里森作为麦卡特尼的同学,加入了后来成为甲壳虫乐队的噪音爵士乐组合“采石工”。从这时起,他对乐队就有所不满。据说他们吸收他加入只是因为,不同于他人,他会给吉他调弦,而且他恰巧还会演奏一种后来十分流行的器乐。哈里森是首席吉他手,按惯例在乐队中应处于核心或是同属核心的位置。但他的情况并非如此。列侬和麦卡特尼以充沛的精力、无以匹敌的吸引力及其富于创造力且才华横溢的词曲创作,在乐队中一开始就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哈里森的主要职责是努力掌握如何用吉他演奏爵士乐中的连复段,来拉长他们早期唱片集中诸如《掷草莓》和《老友冬青》之类的歌曲。腼腆羞涩,拘谨矜持,哈里森发现自己实际上和斯塔尔一起被置于“乙级队”的行列。
尽管哈里森很快也开始创作歌曲,但是这些作品在列侬和麦卡特尼如激流般奔涌的创作面前,总是注定要黯然失色。
在1966到1968年这段被称为“印度时期”的时间里,哈里森对甲壳虫乐队的影响最大。哈里森对锡塔尔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拜依然健在的锡塔尔琴演奏大师拉维•申卡尔为师,把有拨弦声的印度乐感带入了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如《与你相依却无你相伴》和《挪威的树林》等。后来马丁回忆,这件事使哈里森在录音棚里拥有了他以前从未有过的权威。
乐队的解散在1971年才得到官方的批准,但在1969年已是名存实亡。这与哈里森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列侬和麦卡特尼之间由于金钱、对乐队的领导权以及他们各自的新任妻子大野洋子和琳达等问题的争执不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