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英语 > 考研专业课 > 华东师范大学 > 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研真题试卷(回忆版)

来源:可可英语 编辑:max   可可英语APP下载 |  可可官方微信:ikekenet

一、名词解释(6*5=30)
1)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法国学派
2)伊斯兰教的教派与分布
3)国家的基本特征
4)乡土文化区
5)通勤活动空间

二、简答题(15*4=60)
1、简述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2、简述旅游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3、简述汉语方言区域
4、举例说明流行文化扩散的过程与特征

三、论述题
1、根据下表资料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三大地带的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论述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寓意.
年份计算说明大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合计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中部 西部
1990 (1) 1.13 1.37 1.03 0.85 13.63 11.36 13.39 18.11
2000 (2) 3.54 4.17 3.26 2.81 7.00 6.07 6.29 9.83
增幅 (3)=(2)-(1) 2.41 2.80 2.23 1.95 -6.63 -5.29 -7.11 -8.23
倍数 (4)=(2)/(1) 3.14 3.05 3.18 3.28 0.51 0.53 0.47 0.54
2、试述当前世界工业(纺织,汽车,微电子)分布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旅游文化
1.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探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很多省市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开发了名山、大川、人文古迹、主题公园、购物、会展等各种形式的旅游资源,而且近年来又兴起了开发农村和农业旅游资源的高潮。乡村旅游、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旅游等词语也随之出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不能把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同起来。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收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区别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个性,重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和脆弱性。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重视以下6种文化资源类型的开发:田园景观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家庭生活文化和乡村艺术文化。并结合两种开发模式:(1)VC模式(the Visiting Cultural Model),即文化观光型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一些民俗风情文化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展览、农产品展览、农具展览等观赏性活动为主。(2)EC模式(the Experienced Cultural Model),即文化体验型模式,是指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或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提高游客的重游率。(3)SC模式(the Synthetic Cultural Model)即文化综合型模式,这种模式集文化观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是一种能够迎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目前来说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最后,本文重点论述了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要实现(1)旅游与生产双重功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以生产文化带动旅游文化,以旅游文化促进生产文化,获得旅游与生产双丰收。(2)“硬环境”与“软环境”双重建设:旅游文化的“硬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旅游文化的“软环境”是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准。(3)自然与人文双重保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自然方面是指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作业场所,人文方面主要是指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4)游客休闲和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双重目标。
2.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一些应该注意把握的要点与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原则。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人民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让旅游资源首先造福于当地人民;同时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不是被动的表演者与被观赏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与管理者。
  2、坚持乡村旅游的普遍性和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富民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把贵州农村建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3、"保护第一,永续利用"原则--只有保护好资源,才能让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老百姓可持续致富。
  4、"文化真实性原则"--尽可能地保留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力戒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
  5、"多利用,少开发"原则--节约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防止因过度开发而造成人为的破坏。
  6、"文化关切"原则 -- 尊重当地社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历史、信仰等传统,尊重和保护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重视和保护作为珍贵文化遗产载体的民族民间艺人,并使他们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
  7、"全民保护"原则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遗产拥有者和相关社区的事,更是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乃至全体公民的事,要建立全民共同保护文化遗产这一基本观念。
  8、"文化生态保护" 原则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孤立的,它包含对产生和形成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同时,乡村旅游已在各地开始积极探索,贵州省还开展了乡村旅游的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
  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
  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开展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凡是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贵州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一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许多以前不为人所知的边远乡村都成了旅游者的目的地。由于保护观念和相关措施的滞后,不少旅游点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传统文化的流失,游客“行为污染”的侵害和过度商业化,也对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威胁。在日前于贵阳举行的中国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系列现象提出了警告。
  侗族大歌正在流失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俗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是,有学者指出,在如火如荼的旅游活动中,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加快流失的危险。
  在论坛上,侗族学者吴定国认为,过去,农人们一旦忙完田里的活就回家聚在一起唱歌玩乐,侗族大歌是他们别无选择的交往和休闲方式。
  而开展旅游活动以来,村里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现在,不少侗族村寨的年轻人更愿意守侯在自家电视机边看没完没了的连续剧,在火塘边围坐歌唱的生命历程已经被电视和影碟所替代。
 他说,与城市文化的接触和追逐流行音乐的心理,使不少侗族青年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兴趣渐失,侗族大歌所代表的侗族文化不再是年轻人的必然选择。
  这位侗族学者颇为忧心地说,现在,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不到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10万。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和“集体展演”作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侗族大歌,生命力旺盛在于不可断裂的代代相传和人心所向的民间习俗,一旦失去有文化认同感的传人和唱歌互动的民风,将可能在几十年时间里烟消云散。
  吴定国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流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旅游村寨依附于迎接游客的演出需要,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旅游文化”模式。由于一切服从于经济的原则和附和外族人截然不同的欣赏角度,侗族音乐将可能偏离发展方向,最终导致侗族特有传统音乐文化的逐步丧失。
  在保护中获利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贵州的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但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已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而民族村寨一旦失去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就会失去吸引力,从而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如果培植不善,不仅不能为村民带来长远的利益,反而会给村寨带来令人遗憾的破坏。
  “利益的分配机制十分重要。”杨胜明说,乡村旅游中保护传统的重要措施是要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利益。她说,只是一个旅游企业致富远远不行,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这样他们才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人民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他们是否能主动成为自己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地保留了十分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许多村寨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由于村里没有规划,很多新建的房屋使用瓷砖和水泥,和当地的苗乡侗乡风貌极不协调。现在,许多村民已经把新建的房屋拆掉,有的则准备用木板把水泥墙壁包裹起来,以使所有的建筑风格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参观。”雷山县季刀苗寨农民余丙峰对记者说。
  在开展旅游以后,贵州许多农民已从旅游中得到了收益,雷山县郎德村的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240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500多元。
  “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说,“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
  给游客看精华
  “那些来到贵州的外国旅游者,是想来看看中国的腹地,来体验这里人们的生活的。应该找出当地的精髓是什么,你们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并找到一种方式让它们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外国游客面前,这就是乡村旅游的要点。”来自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说。
  科林.比姆正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这位来自新西兰的专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他说,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
  谈到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比姆非常主张要重视发掘每一个旅游点的独特之处,并主张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他说:“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总之,旅游是一个大产业,它的资源需要发掘和保护,可以允许旅游者亲自体验这些资源,但千万不能破坏这些资源。”
  “行为污染”要不得
  中外旅游界专家呼吁:在旅游活动中,尤其是在以民族歌舞和民俗展演为特色的一些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尊重当地民族民俗传统文化,避免造成旅游中的“行为污染”。
  前来参加论坛的美国著名旅游人类学家、北美民族学赫斯特博物馆馆长内尔森.格兰伯先生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2002年夏的一天晚上,我和妻子来到云南丽江欣赏著名的东巴乐团音乐会。演奏中,一群年轻人走进演奏现场,不停地高声谈论。然后,他们从中间过道一个一个走上前,直接站到大多年过8旬的乐手前面,打起‘V’字形手势,叫同伴用闪光灯照相机照相。照完之后,还没等一曲结束,就又吵吵闹闹地离去。”
  内尔森说:“这群年轻游客的举动就是‘行为污染’。作为游客,他们首先应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和文化。”
  在贵州的一些民族旅游村寨,游客强行与进行歌舞表演的少数民族姑娘合影、对当地民俗进行不礼貌评价等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迅速,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旅游大国,国民旅游年出游人数达到8.95亿人次。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族民俗风情的旅游活动方式,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举止也反映出游人的素质急需提高。此前已有不少媒体曾披露部分游客在欣赏民族文艺表演时出现打瞌睡、吵闹等不礼貌行为,有的地方已成为一种“公害”。
  云南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张晓萍建议,在游客参与民族民俗活动前,导游应该把将要表演的内容和它的价值向游客详细介绍,让游客知道它的精髓在哪里、如何欣赏。同时,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也应先做“功课”,大体知晓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民俗和禁忌所在,避免发生“行为污染”。
  旅游人类学的实践
  在这次中国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对日渐兴盛的乡村旅游纷纷发表了独到的看法。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彭兆荣认为,乡村旅游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地方知识”,而以“地方”为单位的研究在当代人类学领域已经公认为一种对传统研究的范式革命。因此,乡村旅游必然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分析单位”,是旅游人类学的一种实践。
  他认为,乡村旅游至少要满足游客的两项基本需求,既是寻求一种真实性,又要满足好玩和放松等需求。乡村旅游理想的风景画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优美的风景画,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别致的风俗画,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宗教、仪式、歌舞、服饰等;异族的风情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系自然传承下来的,而不是那些“做出来”的民族村、民俗村,或人为“设计”出来的景区和景点。
  这样的乡村风景画,游客置身其中,才可以与传统和自然保持亲密接触,能享受宁静祥和的氛围。他们可以在这里逃避都市喧嚣,缓解工作压力,将现代社会淡漠与疏离的人际关系暂时解脱,体验和体会怀旧的感觉。
他说,据他所知,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 乡村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只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重点单词   查看全部解释    
synthetic [sin'θetik]

想一想再看

adj. 综合的,合成的,人造的
n. 人工制

联想记忆
experienced [iks'piəriənst]

想一想再看

adj. 有经验的

 


关键字:

发布评论我来说2句

    最新文章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