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流的环境和表情达义的手段。”
“疯狂”李阳说:“现在很多口语好的不懂专业,搞专业的口语又很差。在外企很多白领、即使专业很棒,但却很难和老外沟通。”
“狂客”张翔说:“我在安然公司的经历让我一生刻骨铭心。我们和美国人在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上大不一样,造成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等方方面面产生很大的误会和冲突,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行的职业规则意识。对于大学毕业的学习者来说,在掌握了初级口语交流能力之后,就应该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交际环境下的职业英语口语训练。比如说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念,比如说等级观念、创新意识、责任感、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谦虚与自信、比如说中国人的关系、面子等都会对交流产生较大影响。”
“疯狂”李阳说:“我发现现在学英语的人有一个很普通的误区,就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不是为了交流而用英语交流。走了很大很长的弯路。只是学一些皮毛、长一些见识、交一些朋友、多一些时髦,并没有真正联系到涉及专业应用和国际经济交流。口语训练更是脱离实践。培养的尽是一些只能看得懂文章却说不出话的‘哑巴口语专家’。”
“狂客”张翔说:“这很正常。因为中国人学英语主要还是靠阅读英文课本,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差。看懂的文章再多,也不能自然而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借鸡下蛋’水平不够。我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教他们着重掌握口语转述词和总结惯用语,培养学生把每看到的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再进行总结表达。这样就能看得越多越能说,也能大大增加英语环境。”
“疯狂”李阳说:“可这需要指导,否则靠自学恐怕会走形。最近我受邀作英语演讲大赛的评委,发现一个怪现象,很多参赛学生演讲水平很高,发音也很地道,口若悬河,可一到评委与他们答辩时,却结结巴巴,甚至还听不懂你的提问,回答问题也驴唇不对马嘴,满嘴的中国式英语,中国评委能听懂,可美国评委却听不懂。我真佩服他们背诵演讲稿的水平还真不简单。”
“狂客”张翔说:“背得再熟也不能表明他的口语水平就很高。正所谓‘我思故我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载体。英语是思辩语言。汉语是叙事语言。英语擅长一般特殊型逻辑思维表达模式。训练学生用英语归纳、演译、分析、推理就能够很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演讲能力。”
“疯狂”李阳说:“我还记得咱俩在西安狂轰‘英语角’的经历。那基本上是咱俩唱独角戏。现在做培训,每周我都组织‘英语角’,由我先定两个主题,一个讨论题目,一个辩论题目。把学生们分成两组,学生口语水平比较低的一组进行讨论。一组水平高的展开辩论。结果都进行不下去。刚开始就互不相让,吵起了架。过一会儿就成了口语最强的一人唱独角戏。训练的效果就出不来了。”
“狂客”张翔说道:“讨论、谈判和辩论是英语口语交流技能的最高水平和最终目标。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文山会海’,在世界上属开会最多的就应该算是中国了。但往往是流于形式,只能反映家长意志、首长命令和领导指示。我也开了‘英语讨论’课程,一开始也并不理想。我就专门研究了一下美国的开会历史。这才发现,原来美国人在150年前‘南北战争’时就发明了一套民主议事规则,叫‘Robert’s rules of order’(罗伯特议事规则)。这套规则成为美国所有大小机构开会的通行规则。这套非常成熟的民主规则保证辩论双方都有机会和权利发言、陈述、讨论、辩论、协商的机会而不至于引发吵架、打架,充分体现公正平等和民主自由。所以我主张和提倡学英语不应只是学语言、学知识、学说什么、学做什么,而更应该是学怎么做最好、最有效率的民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