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
世界上的爱情故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和你在一起就是生,没有你就是死。
托克维尔说过,几乎在任何时代,得以传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主张唯心论的,人类的本性和爱好维护这种学说,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它从危难当中拯救出来,使得倡导它的人士得以不朽。
人心比人们想象的要宽广的多。
世界上最著名的爱情故事都是在古代产生的。
在中世纪,爱情是和宗教信仰一样被神圣化了。人们追求灵魂,信仰宗教,同时也歌颂爱情。凡是在理性主义和物质盛行和泛滥之后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强烈的唯灵主义的反抗,在古罗马的极度物质化之后是宗教的中世纪,在启蒙思想之后是浪漫主义的辉煌。
而凡是读过德国浪漫主义的作品的人都要明白,这是中世纪的复活,是德国唯心主义对法国启蒙思想的攻击,是逃避所向披靡的拿破仑大军的日耳曼森林的故事。
所以有趣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标本里,居然同时产生了世界上最多的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爱情电影,而美国本身也是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梦幻国家。
这是否是一种人性特有的自觉的平衡呢?
这部影片显然是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它那神奇的故事,浪漫的情调,美丽的男女主角,梦幻的意境,特别是主人公为爱而死的,相会在天堂的结尾,都使我想起自己读过的霍夫曼,富凯,艾兴多夫的小说,那些幽灵,古堡,穿越时空的不可思意,都散发着产生了伊索德和特里斯坦中世纪爱情传奇的气息。
这种非理性所能理解和解释的爱情,就是人们心目中最具有纯洁性与浪漫性的爱情传奇。
爱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是刹那间两个灵魂的碰撞产生的奇妙感觉还是似曾相识?我不知道。
有人说,那些写下爱情的人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因为只要你体验到了真正爱情的感觉,就不会把它拿出来写下来,那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美妙的体验,而且很难把它具体的描绘出来,也不想与别人分享。
当那首拉赫马尼诺夫激昂热烈的主题变奏响起,当他仿佛被一双眼睛盯着回过头来,时间和空间似乎凝固不动了,只有那种天崩地裂的感觉主宰着你。
我想,天崩地裂是最准确的形容词,那时候,一切都是轰然之后的静止,只有两个灵魂的交融呼吸。
那首乐曲,是打动了无数人的,我平生最害怕听的有两首乐曲,一是这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另外一首是瓦格纳的爱与死。
每当我听这两支曲子,我就战栗和恐慌,因为爱情来了。
是对于爱情的向往主宰了我的心。伴随着那发自灵魂最深处的音乐,在奔放的旋律下逐渐的从轻柔到激烈,从梦幻到绽放,从一个人的呼唤到两颗心的相会撞击,然后是渐渐的远去,只留下一片空寂。
音乐呼唤着爱情。
所以这部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了音乐,无论是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还是影片作曲那悠扬深沉的似曾相识。
那无限的哀愁乐思仿佛是女主角美丽哀伤的悲叹,我的爱人啊,回到我的身边!
又象是响彻天堂的仙乐,把两个誓死相爱的人包围在梦幻的云端。
我想真正的爱,一定是所谓不知所起的。
爱情是怎样来临的/
是象缤纷的花瓣,还是由于我祈祷上苍?
一往而深,真叫人以死相许。
一个理性的人不可能真正的体会到这种纯粹的爱,就象一个无神论者永远也体会不到宗教的狂喜一样。
当灵魂主宰了肉体的时候,当承认了肉体和灵魂毫无共同之处,承认了灵魂的不朽之后,才可以体验到这超自然的感情。
就象诺瓦利斯说的,混沌的眼睛在世界的背后发光。
君既为侬死,
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写下就是不朽,
爱过就是永恒。
是谁在那遥远的地方,
轻轻呼唤我,
一阵阵情思连绵,
一阵阵忧伤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