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罗塞蒂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1830~1894)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两位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是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即布朗宁夫人(1806-1861),另一位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她是“先拉斐尔派”著名画家但丁·加布里耶尔·罗塞蒂的妹妹。她的抒情诗平易、纤巧,哀婉动人,富于音乐节奏感,很受读者喜爱。她天生丽质,常做“先拉斐尔派”画家的模特儿。
罗塞蒂一家是来自意大利的流亡者,他们的父亲是意大利烧炭党人,流亡伦敦后担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意大利语教授。克里斯蒂娜·
罗塞蒂1830年12月5日出生于伦敦,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完全靠家庭教学,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能阅读法语、拉丁语和德语。她的第一首诗作是献给母亲的,写于1842年,七首第一批诗作发表在1850年由“先拉斐尔派”创办的杂志《萌芽》上,署的笔名是埃伦·阿莱恩。
1854年父亲去世后,克里斯蒂娜成了母亲形影不离的伴侣,并在她姐姐之后皈依了英国国教,是一名虔诚的英国圣公会教徒。尽管她温柔善良,品德高尚,她还是经常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为此而焦虑不安。据说她曾经用一些小纸条贴在斯温伯恩(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某些渎神的诗歌段落上,但她对哥哥但丁·加布里耶尔却一直保持着忠诚,尽管后者的个人生活与传统道德观相去甚远。
18岁那年,她爱上了“先拉斐尔派”一位名气不大的画家詹姆斯·科林森,由于他是罗马天主教徒,两年后他们解除了婚约。1862年,她深深地爱上了查尔斯·巴戈特·凯利,但最终还是未能与他成婚,这一次的分手是因为凯利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两次无果而终的恋爱反映在她的许多诗歌中。失去爱情的哀伤常常和一种摆脱不了的死亡纠缠在一起,成为她不少诗歌的主题。由于她健康不佳,她就把这看作是身体上和感情上的受苦受难,而且向往着死亡。她既把死亡看作一种解脱,又把死亡看作是与上帝与那些她曾经爱过而又失去的所有亲朋好友同在的、可能享受到的欢欣时刻。
罗塞蒂的主要作品集有《妖魔集市》(1862)、《王子的历程》(1866)、《赛会》(1881)。她还出版了童谣集《唱歌》(1872),由阿瑟·休斯作精美插图;儿童故事集《会说话的画像》(1874),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她的诗歌创作,像稍后的维多利亚时代诗人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一样,她的诗歌显示出一种双重的、自相矛盾的感情,一方面它们表达对感官上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又含有神秘而圣洁的宗教信仰。它们有时在语调上非常多愁善感,但在形式和遣词造句方面却又十分严谨。她的不少诗歌还很有幽默感,这使得她的多愁善感适可而止,并使矛盾趋于平衡。《妖魔集市》无疑是她最好的作品。
从1871年到1873年,罗塞蒂一直受到格雷夫斯氏病(一种内分泌疾病,表现为甲状腺分泌过量)的折磨,这种疾病毁坏了她的美丽,并且几乎夺去她的生命。在她康复以后,她几乎完全投身于宗教方面的写作。1894年12月29日,经受了长达三年之久的病痛后,她因癌症在伦敦去世,享年64岁。
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Rossetti)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诗人,伍尔芙认为,“在英国女诗人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名列第一位。”她一生身体羸弱,爱情生活也多有挫折。因为宗教信仰原因,她拒绝了第一位宗教信仰游移的求婚人。第二位求婚人为一学者,深得罗塞蒂的挚爱,但终不能结为连理,而约为终身之友。她的《古决绝辞》和《愿君常忆我》两首诗对这一段感情波澜有非常细致的描绘。“若有一人兮,代我为君俦。使君常欢乐,君愁我先愁。……我宝君所赠,痴爱哲无休。”“愿君常忆我,逝矣从兹别。相见及黄泉,渺渺音尘绝。昔来常欢会,执手深情结……留君心上影,忍令失吾真。忘时君欢笑,忆时君愁颦。愿君竟忘我,即此语谆谆。”与恋人绝别,使罗塞蒂心灰意冷,为此她谢绝了一切尘世的欢乐,像当时一般中产阶级家庭的淑女一样,安心过着依附家庭的宁静生活,伴在亲人身边,终其一生。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少女时代。她性情淑婉娴静,一生又常常被疾病所困扰,所以她尤其喜欢离群索居,独自陷入瞑思玄想。她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捕捉艺术上的吉光片飞羽。她常常在诵经祈祷时受到某种感悟,似乎在那颇为神秘的世界里,有某种灵感一直引导着她飞向艺术王国。克里蒂娜·罗塞蒂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她雅好小诗,在诗歌艺术上,尤其是诗歌不规则韵式的运用上,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