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一]
浙中山村:一位农村父亲的希望
把孩子送到城里念书
7月1日清晨,浙江中部一个小山村,雨下得紧,村口的水泥路,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38岁的王尧夫蹲在自家的门槛上,吧嗒吧嗒地猛抽着香烟。这也许是他30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王尧夫是个地道的农民,10年前,他就北上宁波打工,在工地上干活。由于干活拼命,工头很喜欢他,有什么活都会叫上他。
如此拼命,王尧夫只有两个愿望,一是能在老家盖起一栋三层楼的新房子,另一个,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
王尧夫的儿子王铭在乡中心小学读书,成绩不错,今年刚好小学毕业。前几天,他接到妻子电话,说是让他回家商量儿子读初中的事情。
“爸爸,我们很多同学都不在乡中学念初中的。”儿子王铭并没有把话说完。
王尧夫并不明白儿子的意思,在家里,他只负责挣钱,儿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妻子李娟在管。
李娟告诉他,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中学里去读书。当然,县城的中学对生源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求小学毕业考试过一定分数,然后再由学校自己进行笔试、面试。并且,还有一个条件,每位外地学生须交一笔择校费,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哪里念初中还不是念?”王尧夫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挤破脑袋到城里念初中。
“你啊,真笨,现在好的老师,谁愿意呆农村啊?你看看我们乡里的中学,有几个上普通高中的?都是去了职校!”李娟说,“我告诉你,乡下中学的老师,也大都住在城里,孩子都在城里念书!这还不明摆着吗?”
“那就是要交3万块钱!”王尧夫偷偷地看了妻子一眼,声音里明显底气不足。
丰惠中学:一所农村高中的没落
一本上线率从6年前8.8%降到如今0.5%
还是只有两名学生上了一本线!昨天第一批投档线一出来,陈少华就对学校的一本上线率进行统计。
陈少华是上虞市丰惠中学教务处主任,这所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的典型乡村中学,办学成绩虽然比不上上虞的春晖中学、上虞中学等名校。但2004年之前,学校每年总有几个引以为傲的学生出现。
但当看到只有两名学生上了一本线时,陈少华很无奈。自从2007年以来,学校一本上线率就在逐年下降,今年跟去年一样,仍然只有两名学生上一本线,占全部考生的0.5%。
陈少华在丰惠中学教务处主任的位置上,已有10多年,教龄20多年,他是丰惠本地人,对丰惠中学的历史了如指掌。
他说,2002年之前,上虞的高中招生是分学区的,所以丰惠中学除了让春晖中学分区少数优质生源外,大部分学区内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在丰惠中学完成高中的学业。因此,学校的生源相对稳定,当时还出过不少上虞市高考状元。
“1996年,我们学校的金蕾同学是当年市的文科状元,还有1999年的刘丹,还有2004年的常洁。”陈少华如数家珍,“学校最好的时候,每年都有上名校的学生,清华、北大、浙大,都有过。”
不过因为招生政策的变更,2006年那年高考,是学校最后的辉煌。当年学校毕业人数为661人,上重点分数线的有37人,上二本线的有153人,上线率分别是5.6%和23.1%。
而到了2007年,学校毕业生505人,上重点的为4人,上线率为0.8%上,二本的为26人,上线率5.1%;2008年,毕业学生523人,重点4人,上线率0.8%;2009年毕业生385人,重点2人,上线率0.5%。今年,387名毕业生中仍只有两人上重点线。
“6年前的2004年,我们学校的一本上线率还有8.8%,如今却只有0.5%,下降趋势无法阻挡啊。”陈少华说。现在,他们学校最好的学生,一般都只能上省内的学校,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等,离一流重点大学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