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二]
浙大英语专业
农村学生10年前能占半壁江山
如今难觅踪影
林小姐1999年进入宁波大学学英语,她记得,当时自己一个寝室8名同学,只有包括她在内的两名女生是城市户口,其余全是农村同学。
她后来到了杭州工作。若干年后,认识到了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牛”,认识到了“211”和“非211”的差距——比如浙大英语专业,新生基本是保送生。“保送生”,林小姐说这个名词对于他们当年班里那些从小地方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太高端了。
记者辗转通过对毕业于浙大英语专业不同届学生的调查,大致还原不同年份农村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
10年前毕业于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小吴,记得自己班里是30个人不到:“我们寝室8个人,农村同学占一半,全班中也有一半同学来自农村。”
2005年,英语专业一个29个同学的班,还有9个同学在通讯录住址中登记为“村”,这说明至少31%的学生来自农村。
2006年,浙大外语学院开始先期录取保送生和小语种学生,面向部分省市的外国语学校和拔尖中学,自此,农村生源骤降。
记者从浙江大学招生网站2006年的保送生和小语种学生公示名单中看到,面向浙江的预录取名单中最多的是杭外,其次是杭二、学军、杭高这样的杭州“前三所”明星高中学生,还有宁波名牌高中效实中学。
2004年进入浙大英语专业的小钱说,从2006年开始,新生实力猛涨,无论是成绩、综合素质还是家庭经济实力,很多人从初中高中开始就有出国交流经历,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根本不在话下。
2008年进入浙大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小谢说,他大二时经过转专业进入浙大英语专业,全班19个人(因为也有人转专业出去了),3人是转专业进入的,其余16名均是保送生,“基本没有农村学生。”
小陈是来自山东的小语种保送生,2009年进入浙大竺可桢学院读“英语+x”,双专业, 她不仅要学一门英语,且要修一门其他专业的课程,要求相当高。他说:“我们班27个人,农村同学应该说是没有。因为大家都是各地外国语学校或者比较顶尖的高中过来的。”
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
农村孩子玩不起
高校自主招生,这几年越行越盛,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自主招生所占当年录取生的比例早已经超过50%,其他学校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去年进入浙江大学药学院学习的王雯,是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的学生。她记得,当时高三仅有两名同学去参加在学军中学举办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而且纯属偶然。
王雯也参加了这次自主招生,她连连说,偶然,真的是太偶然了。
全班同学大多来自杭州周边的农村,又是住校,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接触互联网,由于信息不对称,自主招生成了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事。
“因为我有一天负责拿学校的报纸,然后瞥见了报纸上登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消息。”王雯说,她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自主招生的“玩法”,但能降分录取,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王雯和当时另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当“自荐生”,网上报名,用的还是老师的电脑。
考试那天,王雯第一次来到了杭州学军中学的考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的,她发现,有备而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都来自很“牛”的高中,“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厚厚的考试资料。”
这场考试进行了3个小时,总分800分,200道题。
王雯对这场考试的感觉是:语数外政史地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所有的知识面几乎都涉及了,“英语像是四级以上难度,数学题像竞赛题,物理也很难……”
结果是,王雯距离笔试分数线差了100分左右,这让她第一次直面认识了自主招生,“涉及到的知识面真的很宽。”
另一名同学也败下阵来,“据说他的分数对于上海籍考生来说,已经够通过笔试了,不过浙江考生的准入分数要高一些。”
(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