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想弄清楚,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一个人聪明而另一个人却不聪明,或者为什么一个人有协作精神而另一个人却有竞争意识,要解释这些可不容易。
社会科学家当然对这类问题特别感兴趣。[1]他们希望解释为什么我们具有某些性格并显现某些行为。对此,迄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已经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流派。正如人们所料,两派观点存在巨大差异,[2]各自理论的支持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分歧通常被称为“天性论”对“教养论”。
[3]争议双方中支持“天性论”的那些人认为,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大部分取决于生物和遗传因素。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我们的环境跟我们的能力、性格和行为即使有什么关系的话,也是很少的。[3]说得极端一点,这一理论坚持认为,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决定,以致我们几乎完全是受本能控制的。
[2]那些支持“教养论”的人,即通常所谓的行为主义者声称,在决定我们的行为上,环境比以生理为孤本能更重要。行为主义者认为,作为生物的人类,其行为几乎完全由环境塑。[4]他们的观点几乎完全是机械的;他们坚持认为人类就像机器一样,对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就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5]这两种理论有着深刻的社会涵义和政治涵义。例如在美国,在标准智力测试中黑人得分常常低于白人。由此导致一些“天性论”支持者得出结论,认为黑人在遗传上劣于白人。相反,行为主义者认为成绩的差异是由于黑人往往被剥夺了白人在教育和其他环境方面所享有的许多有利条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他们做出的反应和白人不一样。
[1]这两种理论无论哪一种都仍未能充分解释人类的行为。事实上,很可能我们行为的关键因素存在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但分歧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一点却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