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视译的特点分析
视阅口译是看着稿子做口头翻译,介于笔译和口译之间,或者说是口译和笔译的混合体。初学口译者倾向于认为能看着稿子翻译肯定会解决自己可能听不懂原语的问题了(初学者的问题在于两种工作语言的水平还不够,因此英译汉时怕自己听不懂 ;汉译英时怕别人听不懂自己)。但是视阅口译融阅读理解、断句、记忆、口头表达等多项技能于一体,要合理分配阅读和口译的精力其实并不简单。笔者在上海的职业译员中做的一个调查表明,译员们最希望为有公共演讲经验的发言者的即兴发言做同传,因为译员很容易跟着发言者的思维快速抓住想要表达的意思 ;译员们最不愿意做的就是无准备的视阅口译,因为没有了语音的提示,眼前的文字其实成了一种桎梏,给断句带来极大的干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视译与笔译、交传、带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之间的差别。
视阅口译与笔译的最大相同点在于输入的渠道相同,都是文本。区别在于笔译不太受时间的限制,笔译员可以反复推敲文本,甚至借助工具书或请求别人的帮助来解决一些难点。
而视译时要求译员一气呵成、流畅、易懂、不回溯。步调均匀平稳也是视译的重要标准,突然开始、戛然而止、欲言又止和碰到难点的时候长时间沉默不语都会给听众不悦的感觉。最理想的是译员视译时就像在念译文稿一样4。
视阅口译和其它形式的口译的区别首先在于输入渠道的不同 :视阅口译输入的是视觉词语而口译输入的是口头词语。Seleskovitch和Lederer(1989)认为,口头语言便于快速理解,转瞬即逝的口语使译员更容易抓住意思(meaning)而抛开具体的字眼(words)。视听口译比视阅口译多了一项听的要求,甚至比不带稿同传也多出一项阅读任务。如果发言人照着文稿一字不差地演讲时,手上的文稿确实能帮上很大的忙,译员在发言人口音重,读破句,或者念得飞快的时候都能镇定自若,同时口语中的语调和停顿都能帮助译员轻松断句,顺利完成任务。然而做视听口译(带稿同传)的时候,一旦发言人跳开文稿自由发挥,手头的稿子就会变成累赘。没有经验的译员会因为突然在文稿里找不到对应耳朵里听到的内容而惊惶失措,造成错译或大量漏译;或者硬着头皮按照文本继续视阅口译,最终被监听者指责译得风马牛不相及,后果不堪设想。关于交传和同传的差异已有很多文章详细讨论过,在此恕不赘述。
3. 工作原理及所需技能
视阅口译最大的特点在于“边读边译”、一心两用(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其实生活中就有一些“注意力分配”的例子,如边织毛衣边聊天、边听电话边看电视等等。
试验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六个月的分配性注意的强化训练,有些人可以习得同时进行交叉的、并行的或独立的任务。(Spelke et al.,1976)巴黎释义派理论(Seleskovitch,1978)也体现了这一精神。视阅口译中输入的是视觉信息而产出的是语音信息,因此不容易相互干扰,适于初学者练习。
而要能做到边读边译,就需要把一个句子切分成小段,对先阅读到的部分进行立即翻译,同时迅速转向下一个视幅(eye span)所及的部分,同时要关注译语的连贯性(coherence)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这就是断句和灵活整合,这些技能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得到强化,同时增强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口译表达能力。
笔者综上所述,并根据个人在口译实践和教学的经验以及其他学者(如Gardenia C. Hung5)的论述总结出了视译中几个主要技能和素质如下:
1) 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
2) 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3) 准确抓大意(accuracy in main idea/meaning)
4) 断句(segmentation)
5) 诠释和灵活表达(paraphrasing and flexibility in delivery/text organization)
影响视译表现的因素有阅读速度、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对意义单位处理方法的敏感程度和预测的能力等等。所以如果能在培训中阐明视阅口译的原理,并让学生对特定的处理方法烂熟于胸,即“敏感化(sensitization)”,就能提高培训的绩效。基于前人的研究和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拟推出以下视阅口译的训练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