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本大题有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小题1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涂在答题的相应位置上)
1.(1分)(2013•南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因此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故选B.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2.(1分)(2013•南昌)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食物腐败 B. 大米酿酒 C. 蜡烛熔化 D. 钢铁锈蚀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食物腐败生成了菌类物质,不能再吃,已经变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大米酿酒有新的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蜡烛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钢铁锈蚀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1分)(2013•南昌)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2 B. P2O3 C. KClO3 D. NaHCO3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 解:A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A错;
B中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中由三种元素组成,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C错;
D中由四种元素组成,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D错.
故选B.
点评: 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4.(1分)(2013•南昌)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倾倒液体 | B. | 测溶液pH | C. | 过滤 | D. | 塞紧橡胶塞 |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倒放;B、侧溶液pH值不能伸入溶液中;C、根据过滤的操作注意事项考虑;D、根据塞进橡胶塞的方法考虑
解答: 解:A、试管要倾斜,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故A错;
B、侧溶液pH值的方法: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B错;
C、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操作正确,故C正确;
D、塞进橡胶塞的方法:左手拿试管,右手拿带导管的橡胶塞,右手将橡胶塞旋转着塞入试管内,故D错.
故选C.
点评: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5.(1分)(2013•南昌)下列体育用品中,不含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铅球 B. 乒乓球 C. 排球 D. 运动鞋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
B、乒乓球是由一种叫赛璐珞的材料所制成的,赛璐珞由胶棉、增塑剂、润滑剂、染料等经加工而成的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错误.
C、排球用羊皮或人造革做壳,合成橡胶做胆,人造革、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错误.
D、运动鞋的鞋底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6.(1分)(2013•南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某校课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包饼干.饼干主要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 )
A. 糖类 B. 蛋白质 C. 维生素 D. 油脂
考点: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饼干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1分)(2013•南昌)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A. | B. | C. | D.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由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
C、由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
D、由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子;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微粒结构示意图含义的理解,依据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辨别微粒种类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
8.(1分)(2013•南昌)下列农业生产常用的花费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NH4H2PO4 B. Ca3(PO4)3 C. CO(NH2)2 D. K2SO4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A、复合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NH4H2PO4既含有氮元素,又含有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
B、磷酸钙只含有一种营养元素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错误;
C、尿素只含有一种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D、硫酸钾只含有一种营养元素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几种营养元素,如果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就属于复合肥.
9.(1分)(2013•南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B. 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考点: 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A、氢气燃烧只生成水;
B、乙醇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C、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用完之后不能再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人类利用的能量有些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有些不是.
解答: 解:A、氢气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正确.
B、乙醇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正确.
C、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正确.
D、人类利用的能量有些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例如人类利用的太阳能、风能等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不正确.
故选:D.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
10.(1分)(2013•南昌)帕拉米布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对其主要成分(化学式为C15H28N4O4)描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无机物 B. 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 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28 D. 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氧分子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B、根据帕拉米布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帕拉米布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帕拉米布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帕拉米布的化学式为C15H28N4O4可知,其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帕拉米布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8)=45:7,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帕拉米韦的化学式为C15H28N4O4可知,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4个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分)(2013•南昌)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 t1℃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甲
C. 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1℃,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
B、据t1℃时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C、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的变化情况分析判断;
D、据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化及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 解:A、不知温度,无法比较甲、乙溶解度大小,故错误;
B、t1℃时甲的溶解度是30g,所以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甲,正确;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依然是饱和溶液,故错误;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质量分数=×100%,所以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1℃,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意义的应用,能较好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分)(2013•南昌)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 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帮助燃烧,不是隔绝空气,解释不合理.
B、风助火威的化学意思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流动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解释合理.
C、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解释合理.
D、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解释合理.
故选:A.
点评: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中,只要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