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造就黄金时代的一大因素是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但即使没有高中文凭,人们也能养家糊口。像她的丈夫一样,康妮·弗雷曼在明尼苏达州北部靠近加拿大的一个工人家庭长大。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她的父亲14岁就离开学校,一生在铁矿工作。在退休前,他的工资达到每小时1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0美元。
30年后,康妮每小时工资只有17美元,而她的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她父亲———中学毕业后还接受了一年的职业培训。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小时候,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一起吃晚餐,”康妮说,她带着中西部口音,元音被刻意拖长“现在这样的机会非常罕见。”
康妮的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她那受教育不多的父亲靠一份薪水就养活了一家人,还送了两个孩子读大学。而康妮和马克两人都要外出工作,两份薪水勉强够支撑一个家庭的开销。他们20岁的儿子安迪患有严重的自闭症,他在当地社区大学学习戏剧,学费还是明尼苏达州政府支付的。
严格地讲,康妮的家庭共有4份收入。“安迪两岁时,有人建议我买一台卡拉O K机,有些自闭症患儿对它有反应。”马克指着一台古老的机器说,“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了卡拉O K生意。每周三晚上,这台机器带给我100美元的收入。周六我还要去当地一家卖酒的商店工作。我们需要4份工作才能保持这个家的运转。”
在多数经济学家看来,上述一切都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他们对诊断结果是赞同的,分歧出在原因上。很多左派经济学家指责全球化导致了“大停滞”。中国、印度、巴西和其他国家的崛起削弱了美国人的工资,导致美国的不熟练、半熟练甚至熟练工人失业。目前,在美国就业市场中,制造业提供的职位仅占12%。30年前,普通底特律汽车厂工人过着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享受医保,还有一份优厚的退休金。现在,这样的工人住在深圳。